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

Amaroni's Little Italy



Amaroni's Little Italy @ 又一城 (11-3-08)


北海道團友相約出來吃晚飯,共四人,地點是又一城的Amaroni's Little Italy。

當年新開張時,頗是一家典型的優雅高級餐廳,今天燈光依然昏暗;但環境就擠迫了許多,不放過任何一吋的擺檯,結果,就出現跟鄰檯手撞手、背貼背的場面。

這裏的碟頭非常大,兩個人來,很難叫菜,最好一大棚人來開party。

跟團友聊得興高采烈,但總覺得為何有幾個waiter周圍到各檯去唱生日歌,已經聽過幾十次了,感到非常莫名奇妙。趁waiter送來pizza時問個究竟。

「今日乜嘢好日子呢,咁多人生日嘅?」
「其實喺晚晚都咁多人生日架。」
「喺唔喺生日嚟食飯有九折呀?」
「冇折架,不過會送個麵包布甸,同唱首生日歌。」
「咁駛唔駛睇身分證呢?」
「唔駛。」

怪不得檯檯都生日了。所以,我們也不例外,嘻嘻。





Proscuito and Melon


Mussels with Pesto Sauce


Classic Pizza


Bread Pudding


Gelato





謝謝 Susan!
謝謝 Susana!



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

大帽山



大帽山 (09-03-08)


星期天跟朋友到川龍飲茶,之後一起上大帽山行山。

這裏是起點,「散步」到山上的氣象站大概要用一個小時。




隱約看見一條跑道,猜想這邊應該是石岡。天文台說這叫做「煙霞」,太浪漫了,恐怕是「烏煙瘴氣」吧。據現場地膽說,這幾年天天如是,一年裏頭沒有幾天能看得清楚,跟着就破口大罵……




行了半個小時後,抬頭一看,天國近了…




沿途路旁有零星的小花,小得幾乎要趴在地下才能看到。








往後看,就是循這些「之」路行上來,也不是每個人都行「正」路,有人乾脆「直上直落」。




終於登上頂峰,前路不可進,因為是氣象站電訊站之類設備,不過,連拍照都不可以?!




站在這裏本可遠眺大埔,不過因為浪漫迷人的「煙霞」老是眷戀着香港難捨難離,所以只好抬頭向上蒼禱告……別再這樣下去,否則香港人真的天國近了!




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

魚尾獅








魚尾獅 @ 新城市廣場 (26-2-08)


店名叫魚尾獅,店裏面亦見一列魚尾獅燈座,吃的是海南雞飯、肉骨茶等新加玻食品。

先來半隻海南雞,已經去骨,吃起來很方便,不過肉質「麻麻」,也很難怪,現在還有多少新鮮走地雞可以賣!

至於炒芥蘭及酥油餅,水準只屬一般,相對價錢來說,就不算便宜,不過既然開在人流極旺的新城市廣場,不愁沒有客源。像今晚,見不用排隊,就走進去。














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

香薰園









香薰園 @ 粉嶺 (17-02-08)


遊車河時亂打亂撞開到一個地方 ─ 鶴藪,時值四點,看見十幾輛旅遊車從一個香薰園駛出,好奇下進場參觀一下。






園內有好幾個大型有蓋BBQ場,怪不得有那麼多旅遊車。




園裏有賣燒烤包、飲品及零食,差不多每幾步就會看見有一個這樣的牌。




還有個市集,賣茶葉、涼果、裝飾品等等,可是沒甚麼吸引力。




香草園售賣各種香草、花、盆栽等。



   






而薰衣草園就最多人取景拍照,當然囉,紫色是多麼讓人喜愛。








有魚池、龜池、羊欄,小食部有飼料賣給遊客餵飼。








還有迷你遊樂場,又有草地,又可以學做香薰蠟燭,所以在場都是一家大小。至於像我這種有大無小,半個小時就參觀完,參觀費只不過每位$5。



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

BB開心棧




BB開心棧 @ 大尾篤 (17-2-08)


位於鹿頸的BB開心士多(茶檔),原來在大尾篤新開了一家BB開心棧好一段時間,每次走過都不覺眼,大概是位置凹陷,怪不得這樣人丁單薄。

鹿頸


大尾篤



後園佈置得很鄉土情懷、夏日風情,養有一池錦鯉,牆上貼滿老闆娘跟名人的合照。




經店員哥哥極力推薦下,點了三個菜及豆腐花。





鹽焗雞很有水準。




蒜蓉炒萵荀其實不加那些炸蒜粒更好。




從來不愛吃那些有脆漿皮的豆腐,因為總是皮肉分離,那個皮就覺得很多餘。不過這個BB椒鹽豆腐例外,皮很薄很脆,跟豆腐緊緊貼一起。不過,我依然只愛吃無脆漿皮的炸豆腐。




招牌豆腐花就最失敗,不知道用甚麼做,既無豆腐味,又「立立令」帶透明狀,非常羅拔臣。




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

雲泉仙館




雲泉仙館 @ 打鼓嶺 (16-2-08)


自從很久以前吃過福建南普陀寺的齋菜後,香港的齋菜實在已無法吸引到我,不過經過北海道五天暴飲暴食,去吃頓齋亦無妨。

雲泉仙館仿效快餐店經營模式,先在收銀處拿個餐牌看看想要吃甚麼,然後付錢,就會給你一個號碼牌,放在枱上,然後就會有人把你點的菜送上,茶水、白飯、白粥則是自助式任取。




餐牌上我只認識兩個菜:鮑魚菇扒豆苗及椒鹽豆腐,其它的甚麼雞鴨鵝呀、甚麼海鮮呀,我可不知道到底是甚麼來的,所以只叫了兩個我能清楚明白的菜。

這個問題我跟很多從事「食齋行業」的人討論過,他們總認為把齋菜名改成又魚又鴨才可以吸引顧客,但是,所有人都一早知道那些雞鴨鵝只不過是麵根之類,分明是去吃齋,卻又要有個葷菜名,要不要去找曾繁光聊兩句。我一直提不起興趣吃齋,原因一就是因為我覺得這樣吃齋,吃得太「作狀」,原因二,吃齋的地方總是油淋淋髒兮兮的,吵鬧非常,跟我認為的淡雅素靜實在相差得太遠了。


鮑魚菇扒豆苗和椒鹽豆腐份量不少,還好只叫了兩樣。最莫名奇妙的是所有人走過都盯着那碟鮑魚菇扒豆苗喊:怎麼人家有豆苗我們沒有的呀!






一場來到,當然順便參觀一下。每走幾步都會見到叫人買太歲的廣告牌,亦有錄音廣播提醒大家要買太歲。

   



涼亭、曲橋、荷花池自然少不了,還有一對大龍鳳……



   













   










館前館後都有小販,賣的東西也很多元化,賣菜賣涼果賣玩具賣手工藝品,可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