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月前的某天,看見有家新開張的珍珠奶茶舖,正在做特賣,$10一杯中size的珍珠奶茶。
買票後站在一旁等候。票上印有輪候號碼,號碼燈箱大概是壞了,由店員喊號碼,她喊的號碼與我票上的號碼相差二十多個,但站着等候的人只有幾個,覺得很奇怪。沒多久,身旁一個女人向店員單單打打:「點呀?水滾未呀?定係種緊茶葉呀?」店員眼尾也沒望她一下晦氣地應着:「整緊啦,等多兩分鐘啦。」那個女人連珠發砲:「又兩分鐘?兩個字都唔止啦,我都唔明點解整杯奶茶都可以搞咁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」
很想問那個女人手持甚麼號碼,騎虎難下,唯有繼續等下去。等候期間,順便觀察一下他們的作業流程。
這家COMEBUY來自台灣,除了珍珠奶茶外,還有好幾十款飲品,十多二十元一杯,只做外賣,不設堂食。店舖非常細小,小得像報紙檔。裏面整茶的機器跟整咖啡的差不多樣子。小小的店舖站了六七個人,都是學生模樣,每人負責一個工序,像解放軍防洪般的把杯子一個傳一個去調製一杯飲品,偶然中途會「塞車」,塞住了大家就要停手,等「通車」後再繼續生產。
號碼相差了二十多個,並不等如二十多杯,一個號碼可以是幾十杯。有些人可能已經是熟客,知道製作需時,買票後去逛商場去吃飯,於是就有以為只得幾個人等候的錯覺。
有個大客買票後不知去向,店員喊號碼喊了好幾次也無人認領,那十多杯飲品又無處可放,非常徬徨之際,那個女人跳出來想要認領一杯,但店員以號碼不符拒絕她,女人給氣得七孔生煙,「人哋既然唔出現,點解你唔可以比我先啫,你跟手整番一杯比人咪得囉!」店員依然眼尾也沒望她一下回應:「唔得呀,咁會搞亂晒啲冧把。」
製作流程是這樣的:一個負責收錢賣票,電腦會印出一張張sticker;上面印有輪候號碼及飲品資料,另一個負責將sticker貼在杯上,交給另一個,看着sticker加料…加奶…加糖…加珍珠…加茶…等等,最後一個負責憑票派杯。
我沒有拿出手錶來計時,只記得等了很長時間。之後,有幾次經過,都見到長龍,而且是買票也要排長龍,店員也懂得提醒顧客要等半小時,我上次買票不必排隊也要等那麼長時間,這些買票長龍恐怕要等上一個小時吧?
最近,這家COMEBUY登上了報紙,做了些街頭訪問,說有人為了喝這種台式奶茶甘願排隊等一個小時,因為它的飲品材料來自xxx;加上yyy技術,還有zzz等等……而且火速在附近開了第二家分店……
兩街之隔開兩家COMEBUY,還會出現人龍嗎?應該會吧?但可能只是三兩月。這種現象香港人通常叫做「新屎坑三日香」,而且,這現象是循環不息;歷久不衰的。
事實上,附近還有兩家Happy Lemon>賣珍珠奶茶,之前何嘗不是天天排長龍!COMEBUY初登場,恩客寧願花一個小時等新歡的一杯奶茶,舊愛Happy Lemon從此就要坐冷板凳。
兩個牌子賣的飲品種類差不多,價錢也差不多,是否值得等上一個小時呢,要各買一杯來比較一下。先去COMEBUY第二店,見等候的人只有十個八個,跟號碼燈箱上的號碼也很相符,最後也只需數分鐘就等到了。
飲品不論冷熱,一概使用質料單薄的膠杯,如是熱飲,非常燙手。第一次買時要求店員拿個膠袋包着才可勉強用手捧着,第二次店員拒絕提供膠袋,不禁要向他請教我該如何拿起這杯滾燙的飲品,他竟然呆在當場眼光光,只好提示他可否提供紙巾包着飲品,他考慮了幾秒鐘才去找張紙巾來,手一揚送到我鼻尖前,用台灣人的詞語,這是不夠窩心;不夠貼心。
包裝的設計似乎是要你拿回家或辦公室後才享用,如果想隨街飲就有點狼狽。當你左手拿着杯熱飲,右手拿着飲管時,還要騰出手指撕開飲管的包裝膠紙,是否有點應接不暇,還不止,杯口用膠膜封住,飲管戳進去要有點技巧,不是靠大力就成事,而是要快輕準,否則隨時一身都是奶茶。
奶茶只是一般,不過台式珍珠奶茶通常不講究茶味。裏面的珍珠有大有小,大珍珠比較合我的口味,煙煙韌韌有咬口。那些大珍珠僅僅可以通過飲管,偶然會塞住飲管。
COMEBUY的珍珠奶茶$10,而Happy Lemon的就要$12,COMEBUY的珍珠也比Happy Lemon的多,而且Happy Lemon的珍珠細細粒,煙韌感不夠。
Happy Lemon優勝的地方是包裝,冷飲用透明膠杯,熱飲用厚身紙杯,飲品交到你手上時已經插好飲管,拿上手就可以飲。早前,不論冷熱飲品,店員也會用紙巾包好杯身送到顧客手上,如果是熱飲,還會關心一句小心燙口。可是最近,關心話與紙巾都消失了。